不用布景的戏剧 - 翁思再乔治梅森大学演讲全文

Nov. 4, 2020

不用布景的戏剧 - 翁思再乔治梅森大学演讲全文

京剧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什么是京剧?近几十年来已经呈现出各种样式,有借鉴西洋歌剧的,有同音乐剧接轨的,有演现代戏的,因此就有用交响乐伴奏的和满台布景的那种样式。这些改良的京剧现在也被称作京剧,可是他们不在我今天所讲之列。我要讲的是古典的本色的京剧。我想告诉大家,为什么需要把这种古典的、本体意义上的京剧列入人类的文化遗产?为什么要把它们列为保护对象? 

本色的京剧是什么样呢?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它不像话剧、西洋歌剧、音乐剧那样有写实的布景,而完全是虚拟的。舞台上没有景片,没有房子,更没有各种各样的建筑,背景也没有天幕幻灯。一般来说,台上只有一张桌子和两张椅子(特殊情况除外),所谓“一桌二椅”。我们知道要构成戏剧就得表现人和人之间发生的故事,还有具体环境,有自然气象,那么就凭这一桌二椅简单的舞台装备,京剧怎么来表现呢?

京剧的行当——京剧里的人物是类型化的,以行当来划分他们的性别、年龄、身份地位以及性格等等的区别。京剧行当分生、旦、净、丑四个大类。生表现男性,旦表现女性。净是表现男性中威猛粗壮的那一类人,它的扮相需要勾画脸谱,不同人物性格有不同的脸谱,这个今天来不及讲。丑则是表现一类小人物,滑稽突梯,经常出来出来插科打诨的那种,他的装扮需要在鼻梁上涂上一小块白色的颜料,这同马戏团里的小丑,脸上翘起一个鲜红的鼻子,可谓异曲同工。

同样归入生行的男性角色,怎样区别他们的年龄呢?你看,这个人挂着黑胡子,表明是成年人,换上白胡子了,就是老人,再换上一种黑里掺白的胡子叫做“黪”,那就是中老年啦。这三种样式的生,叫做老生。若是不挂胡子,光着下巴呢?这是生行里的另外一个小类型,叫做小生,表明是青少年的男性。

青衣是稳重的中青年妇女,花旦则是活泼的小姑娘,武旦则表明是有武功要参与战斗的。若求更具体的区别,就涉及到行头也就是服装问题了。京剧的服装—京剧服装也遵循类型化的原则。拿旦角来讲,旦行里面有青衣、花旦、武旦、老旦等。在脸部化妆方面,除了老旦用深的底色而且画皱纹以外,其他都是红底色的俊扮。这里着重谈谈旦行的服装。(1)穿宫装,表示你是在宫廷里的贵妃、公主,或者贵族妇女。(2)穿披,就表明她们不在宫廷里,而是在家里了。通过服装的变化,不就表明具体场所换了吗?(3)穿褶子,这表明身份低了一档,不是贵妃公主而是普通人家的女子了。(4)袄和裤,这就表明是小姑娘或者丑婆子,年龄小,身份低。(5)外罩斗篷,这表明在野外,风尘仆仆,不是点明天气环境了吗?

京剧服装的颜色共有10种,所谓上五色和下五色。上五色是红、黄、绿、白、黑,下五色是蓝、深紫、湖蓝、浅蓝、古铜。戏装上面可以有闪闪发光的刺绣图案,它们的鲜艳往往把舞台色彩装点得很热闹,也从一个方面弥补了没有布景的不足。颜色的象征性,黑色象征悲伤、痛苦、贫穷和卑贱(武家坡的王宝钏),白色象征纯洁(白蛇),红色象征喜庆。不过罪犯也得全身穿红,(苏三),如果你看见台上一个角色穿着大红的罪衣罪裙,后面跟着两个拿着刀的角色,那就是死刑犯正在被押赴刑场(窦娥)。

动作和身段——有它的象征性。拿走路来说,跑圆场,表现急忙赶路、行军等等。一般行路就是走台步,走台步时右脚抬一下,表明迈进门坎,舞台上没有房子,没有门坎,这一下抬脚动作就表示进房子了。走台步时如果把右手架起来,抬头朝高处看,这就表示上扶梯。反之,如果头朝下看,这样的台步就是下扶梯了。让我们来看京剧表演艺术家马少良先生的展示。

用虚拟的动作来表现生活,这是京剧表演的特点。让我们再来看来看京剧表演艺术家秦雪玲女士表演一个《拾玉镯》片段。这角色上身穿袄,下身穿裤,表明她的行当是花旦,是个活泼的,但身份不高的青年女子。你看她走台步时一迈腿,表明她进房间了。你看她拉门栓,双手开门,推门栓,双手合上门,都是虚拟的动作。舞台上没有鸡,通过一段虚拟的舞蹈表演,观众可以晓得台上说在“轰鸡”“数鸡”。舞台上没有针线,又是通过一段不带道具的虚拟的动作表演,把做针线活的生活情景表现出来了。

一桌二椅——舞台上就这点摆设,可是他们可以有许多指代。刚才《拾玉镯》里,一桌二椅就是房间里的桌椅陈设。这桌子可以说饭桌,可以是书桌,如果把它移到舞台中央的后部,就可以是公堂上审案子时的公案。如果上面换一幅桌椅披(就是铺在桌椅上的绣花装饰),那就可以是金銮殿里皇帝的龙台宝座了。桌椅可以指代高山或者桥梁。椅子横着倒放,表明是一个窑洞的门。

程式化——京剧演员往往需要从小接受科班训练,要练就一身腰腿功夫,在这个基础上呈现动作和身段。和行当、服装、色彩一样,身段贯彻程式化的原则,每个动作都有自己的名称,上面所说的台步、圆场就是。如果表示骑马,那就只需在台上手拿马鞭,拿着马鞭就代表你的胯下有一匹马,马鞭一抽,加下跑圆场,表明马在快跑,这叫趟马。当然换一种马鞭的拿法,就表明是牵着马走路。再如打仗,双方出场的阵型,对打的套路,各种跟斗,都有一定之规,各有其名。   

一个京剧的剧目可以比喻做一台机器,零件之间的不同结构,可以装配成不同的机器。这就是说,不同的程式结构,形成了不同的剧目。零件是事先都做好的,到时候按不同的结构装配起来即可。就是说每个京剧演员在科班和学校都把各种程式掌握了,于是要学习或排练一个戏,只需把词背熟,知道自己台上什么时候在什么位置,运用什么唱念做打的程式就可以了。以前的京戏没有导演,往往由主演或者协助主演的说戏者,把大家凑到一起,说出一连串程式的名词,大家记住了,这出戏就算大致学会了。好演员不必走台排戏,“台上见”,就能把一出戏演下来。

京剧这种虚拟性、程式化的特点同中国其它文化艺术样式,如诗歌、绘画等的表现原则是一致的,有它文论上的依据。中国的文论最早对文艺样式的描述是“比兴说”,简单说就是比喻和起兴,以他事(另一个形象)比附此事,而不是直接说此事。这同西方文论最早出现的“模仿说”区别很大。“模仿说”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总结出来的,要说的事情非但要直接描述,而且要说得同生活一样。因此古典京剧和早年西方舞台剧的区别,它们各自有其原则,就是写意和写实的区别。

京剧同音乐剧的区别——当然各国文化在交融中发展的,今天中国的新京剧正在融入写实因素,而美国百老汇的音乐剧包括其它戏剧,也采用了许多象征性和写意性的手法,不过这些都不能遮蔽双方在源头上的本质区别。虽然都是以京剧同音乐剧还有一个重要的区别,那就是程式。京剧表演有完整的程式,而音乐剧没有,完全要根据内容来重新创造。当然,京剧的程式是根据中国古代社会生活提炼出来的,在表现现代生活方面,它显得不适应。对此,音乐剧没有束缚,更有优势。

京剧同布莱希特体系的区别——西方戏剧的理论体系中,我所了解的有俄罗斯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和德国的布莱希特体系。其中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完全是写实主义的,同京剧的写意艺术体系很容易区别,这里需要把具有写意因素的布莱希特体系同京剧体系做个简单的比较。

描述布莱希特(1898——1956)的表演方法,有四个字,叫做“间离效果”。布莱希特搞出来的戏,要求演员和角色间离,观众和剧情间离。什么意思呢?就是演员在舞台上不能和角色同呼吸共命运,完全保持一致,而应该保持自己的清醒,同角色表示距离。演出过程里不能让观众完全沉浸在剧情中,也要保持清醒头脑,保持理智,这就是间离。这同京剧表演的中的“善入善出”有点相似。京剧演员在台上,脑子也是清醒的,告诉观众:戏是假的,是从生活提炼的,不是生活本身。可是这种假同布莱希特的假有点不一样。京剧的假,是为了表现它的程式之美;因此京剧的剧情往往只是个载体,它是为形式服务的,是为适应观众的“看角儿”审美的心理,为“技术欣赏”服务的。布莱希特的戏剧实践主要在二十世纪前期,那时世界经常处于战乱,他的作品经常充满批评精神,引导观众去思考,去干预社会生活,因此非常理智,在演出过程里经常故意打断观众正在被剧情牵动着的感情,跳出剧情来说理。因此布莱希特的假,可以说是为内容服务的。

京剧是以歌舞演故事,而布莱希特创作的剧目都是话剧,它们分别属于两种舞台样式。布莱希特话剧虽然讲间离效果,但它的表演脱离不了话剧与生俱来的写实主义方法,模仿生活,举手投足讲究一个“像”字。因此布莱希特的假还不彻底。可是京剧不同,它是生活的提炼和变形,虚拟的表演处处讲究形式美。京剧是完全彻底的假。我上面说过,京剧表演有它的程式性,就像机器早就做好各种零件,各种组装的结构形成不同的机器。打造零件,京剧还有它的一套完整的训练手段和教育体制。而布莱希特式的话剧在这方面,则是同写实主义的话剧体制一样,每个戏都要根据内容和生活去重新设计和打造。也没有像京剧那样的“零件”制造机制。总的来说,音乐剧和包括布莱希特在内的话剧体系在表现现代生活方面比京剧有优势,而京剧的长处在于表现中国的古代生活。

京剧的认识价值——京剧的这种不用布景的虚拟象征的表演方法,是长期物质不发达的历史时代的产物。和西方工业文明相比,中国的农业社会持续的时间长得多,因此与之相适应的舞台文化的发育发展就特别充分。换一句话说,古代中国人用自己物质贫乏的苦难生活,以几千年只见皇朝更替而不见时代进化、历史进程缓慢的代价,换来了一种成熟的,独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舞台样式,形成了它的认识价值和保护价值。我认为,这就是联合国要把它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原因。谢谢大家。